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

羊城晚报•羊城派
职教  
2024/01/25

新年伊始,职业教育做精做优,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备受关注。1月20日,二十多位来自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掌门人”齐聚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在2024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领航者同学会”颁奖活动上,展开“头脑风暴”。

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jpg

1月20日,二十多位来自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掌门人”齐聚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

作为教育界年度“大趴”,羊城晚报教育领航者同学会时隔两年,再度聚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制造业当家、中高职贯通等话题成为全场焦点。活动嘉宾、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军感慨:此次活动让大家在更好的平台里深谈人才培养这个话题。

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1.jpg

2024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领航者同学会”颁奖活动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上,羊城晚报联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成立了羊城晚报职业教育校园记者站联盟,未来,将有一批职校学子在此成长,讲好更多的职教故事。活动中,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还表彰了一批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单位和个人。

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2.jpg

羊城晚报职业教育校园记者站联盟首批学校授旗仪式

现场展示:职校师生秀“绝活”

时隔两年,广东职教摊位展再度在羊城创意产业园开启,部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师生带着“看家绝活”,亮相会场。

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宠物医疗与护理专业展示区,学生们正在为仿真宠物进行造型和护理,他们手法熟练、动作轻柔。摊位老师介绍,其宠物医疗与护理专业专门培养以后从事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宠物健康护理员、驯导师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单位约1000家,其中包括宠物医院和培训学校等,学生就业率非常高。

摊位另一侧,一辆小型赛车由一名老师驾驶入场,这是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展示,吸引了全场眼球。“这辆车是我们自己设计、验证并制造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了碳纤维的轻量化设计。”该校负责人介绍,“在就业方面,我们有与广汽丰田、广汽埃安、广汽本田的校企合作项目,企业来学校招人或成立技能班,共同培养人才。”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带来了“浮生半梦旗袍美韵”橱窗展示,以国风元素为主题,绚丽的色彩搭配,极具特色的饰品装扮,意在传达旗袍美韵,展示国风之美,打造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此外,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展示的还有广绣技艺、宋代点茶、工夫茶、面塑等传统技艺。

据了解,在此展示的不仅有专门进行技能学习的专业,还有由专业老师带领的兴趣社团,与同学们一同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有由学生自己策划、设计和制作的乐高、拼图、飞行器和IP人物等文创——这是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的“趣乡村”非遗活化项目。

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3.jpg

职校师生现场秀“绝活”

主旨报告:推进广东职教高质量发展应探索改革创新发展路径

2023年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亮点频现,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举措,推动了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这一年,一批职教院校进驻广州科教城,形成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程、工业信息化及城市服务等三大组团,跑出广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如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江洧所言:2023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展现蓬勃生机的一年,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我国职教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广东作出了突出贡献。”

广东职教现状如何?未来又将指向何处?活动现场,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等菊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历史性地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市职业院校全覆盖,“但广东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珠三角占比较高,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发展较为薄弱的问题,即广东省的职业教育区域发展还是存在着很不平衡的现象”。

张等菊强调,想要推进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首先是优化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圈层结构,借鉴长三角“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集束式、集成式”的集约化办学模式;其次是应当建立全省各类教育专业设置管理与调整机制,对接“产业链长制”、建立高职教育“专业群长制”;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区域及行业产教联合体,重点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合作区的教科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积极扩大“三项工程”人才培养规模,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工程,为湾区人才终身学习服务;最后应当推动深圳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示范区,联通湾区和辐射国际。

“我们应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再借助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从自己探索到走向世界,做到真正的大有可为。”张等菊说。

调研发现,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2022年,全省公办职业学校413所,约占总数的67.15%,民办职业学校202所,约占总数的32.85%。民办职业教育,成为全省职业教育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民办职业院校代表、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董事长欧阳少林认为:“职业教育应该精准锚定区域经济与产业特色,实施‘稳’与‘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他表示,职业院校应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稳步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把握好时度效,不脱离实际,不急于求成,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同时职业院校也应以更宽阔的视野办学,坚持跳出学校看教育,积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相结合,与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相结合。

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表示,广州市技师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发挥南沙校区的地理优势,进行蓝海布局,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卡脖子’难题为导向,数字赋能为引领,产教融合,逐渐形成“两双一态三一”的高质量发展特色。其中,“两双”指的是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专业群作为主力专业群;“一态”指的是“成立全国数字职教集团,构建‘数字工匠’培育新生态”;“三一工程”是学院以吸引新建的学院为契机,在每一个系建一个新学院,一个系至少有一个大师工作室,一个系至少建一个产教融合企业。

圆桌答辩:干货满满,有料有高度有深度

迎合当下职教热点、痛点、难点,是此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话题选择的一大标准。活动现场,3场圆桌答辩干货满满,职教代表们围绕3个主题依次展开答辩。有料、有高度、有深度,延续三场答辩环节,不少嘉宾见解独到、金句频出,引得台下拍手叫好、称快。

建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做到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逐步打通,但仍然存在着“通而不畅”的问题。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军提出,目前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主要是两个:做好“人”的培养;做好对产业的服务和支撑,而中高本衔接更通畅、实现一体化育人,还应做到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

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哪些困难?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副校长张燕文认为,探讨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如何更畅通,就是要思考有哪些堵点:“第一是‘立交桥’还‘不够宽’,第二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研究设计方面还做得不足。”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德富则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上头冷,下头热”的现象,并认为根源在于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矮化”意识。为此他认为只有使崇尚劳动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解决收入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缓解中高衔接中的“冷热问题”。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副校长黄国庭分析,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和高校输送技术型人才”,在他看来,校企合作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途径,应推进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校长彭文斌认为,作为中职学校,应明确“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基于此,他提出中高职衔接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做到一体化设计;期望对中职学生升学给予更高比例的学位。

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亚妮看来,中高企衔接的三位一体模式中,企业作为非常重要的元素,其次她期待在培养试点方面的预存机制和常规机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改善,并提到应设计灵活的开放的培养体系,满足学生成才的多元需求。

广州市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会会长杨志勇总结时提到,广州市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广州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国也处于领先的地位。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资源共享一体化推进是中高职贯通培养必须做实的几个关键点。

产教融合共同体应是政校企共同演绎的大合唱

去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当中提到的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被视作现代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成为接下来各大联合体、共同体酝酿成立的指南,也和过往的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有了鲜明的不同之处。

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如何“双向奔赴”?9位高职院校的大咖从自身学校的建设经验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校企深度融合,互相借力发展的新途径,交换彼此眼中的新方法。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副校长徐丽香分享了学院在产教融合的探索经验:2023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发起成立了国家智慧养殖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和企业不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有效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鲁岩眼里,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学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寻求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机对接,校企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10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形成“校中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习中成长。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丘毅清表示,实现校企“双向奔赴”可以从四点入手: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打通校企“双向奔赴”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坚持“产与教”是主体、“融”是过程、“合”是目的,坚持实体化运行机制;此外要打通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三个通道;最后要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实现供需对接。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校长袁洪认为,产教融合就像学校和企业“恋爱”,需要双方彼此吸引。学校需要练好内功,同时助力企业练好轻功,实现快速腾飞。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表示,产教融合打好基础不管是校方还是多方,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利益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主要是人才,学校愿意把人输送给企业,企业也希望有稳定的毕业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执行校长姚侃表示,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像传统产教融合的高配版,它由政府主导、由企业牵头、摆脱了传统的高职院校,加入了高水平的本科大学,“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是学校或者企业的独唱,也不是学校和企业的情歌对唱,而是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演绎的大合唱。”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锋首先强调,产教融合实践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或校企合作平台让双方在合作中能够找到彼此的需求。“校企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平台,还需要共同认证的体系或第三方组织来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曾三军认为,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和学校都需要认识到培养产业升级人才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共同的理念来思考和推动产教融合;其次,双方需要达成共识,共同搭建各种平台。再次,双方需要创建师资、课程、标准、竞赛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最后,双方需要共享成果。只有当双方都能从产教融合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成果时,这种合作才能持久并不断发展。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卢穗华介绍,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2023年牵头成立了智慧康养、家政和公共卫生三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对接更加精准。

发力“制造业当家”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三管齐下”

职业教育如何发力“制造业当家”?大咖们各抒己见,结合自身实践,主要从如何对接产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黄艳表示,近几年,该校紧密对接链长的企业。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学校招生的6个专业全面对接广州市21条产业链,其中制造业专业占比达70%。“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一是现代高端装备的产业链,二是人工智能产业链。我们通过和企业共建实训示范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渠道方式深化合作。同时我们在全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在学校工科类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工科的专业课。”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成振洋表示,学校强强联手领航产教融合新格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积极对接了广州地铁、广汽集团、华为机器公司、小鹏汽车、飞机维修公司等先进制造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如2023年广州飞机维修公司录取超过100人,在华为机器工作的学生月收入已经超过8000元。”成振洋说。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感慨:“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样,已经到了新时代,跨入新赛道,你不创新别人创新,你就落后,技工教育大有可为,而且坚决要‘能为’。”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曾威表示,职业教育发力“制造业当家”,关键在于紧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邹菁表示,围绕广东“制造业当家”发展思路,学校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持续对接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项目,2023年,学院与11家企业合作开展变压器互感器制造工、汽车维修工等工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7期,培训学徒1007人,其中培养技师级别386人。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任惠霞认为,职业教育发力“制造业当家”,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关键。“从招生开始,企业就要深度介入,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师资要求、教育教学、教学评价,全部都要企业把关。这样才能保证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就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不需要再上岗培训。”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叶军峰强调,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改革翻天覆地,老师是否有数字技能?学校是否能培养数字工匠?学校的设施设备是否能实现高度智能化……“这些都考验着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未来已来的学习革命。”叶军峰表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变道超车的机会,“我相信职业教育一定会走上融合贯通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2024职教高质量发展何处去?职校“掌门”畅言新思考新方向4.png

《羊城晚报》2024年1月24日A12版报道

统筹|记者 崔文灿

文|记者 孙唯 王沫依 何宁 陈亮 秦小杰 甘卓然 李可欣 崔文灿

实习生 梁曼欣 刘泳珊 李博 郭婉懿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薛仁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学就创国际"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学就创国际”,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